鬼節發生的故事
文章分類:鬼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民間流傳的各種風水秘訣
看過電視劇《大明宮詞》的人一定還記得,太平公主初遇自己未來駙馬時的情景:幼小的她和女伴走散瞭。在長安擁擠的街道上,她拽下瞭自己頭上的面具,四處尋找,逢人就問。當她胡亂拉下一個男子的面具時,一張優雅的面孔驀然出現,她未來的人生畫卷就此展開……這段故事發生的背景就是唐朝的“鬼節”———中元節,也就是盂蘭節。當時,除瞭祭拜之外,還有豐富的民間活動。像燈會、放焰口、放河燈等等。直到現在,民間還保留著這種習俗。他們的主要活動有放水燈、普度和搶孤。
放水燈總是被賦予很多浪漫色彩。最初,它是用來通告水府幽魂(溺斃的鬼)來享用祭品。水燈分為水燈頭、水燈排兩種。水燈頭分為圓形燈籠和紙厝(房屋狀的水燈)兩種。水燈排是用木材紮成木筏上面再懸放燈籠。把水燈放入水中,相傳水燈流得越快,該字姓人傢當年運氣愈好。
而另一種活動“搶孤”現在在港臺已經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活動。原來,在普度的廣場上會搭起高丈餘的臺子,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。普度完畢,主持人一聲令下,大傢就蜂擁而上搶奪,因為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,所以清朝下令停辦。1992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,仍延襲舊制,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,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。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,會被嚇得逃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