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美人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情陷病梅館
清同治十二年,法國人羅氏設氏來到陳州傳佈天主教,帶瞭一部照相機為教民拍照。當時的陳州人頗為驚奇,認為這是洋鬼子搞的攝人生魂的邪術,不敢領教。繼而民智漸開,照過相的人並無異狀,便有人躍躍欲試。到瞭光緒二年,陳州人劉仁義從古都汴梁回陳州,設瞭一個繪光閣,專門從事照相術。
劉仁義自幼喜愛繪畫,擅長寫生,開初在汴京開設瞭一間畫像館,專替人寫生──畫肖像。後來開封有瞭照相館,他動瞭心思,便投師學藝,三年出師,回陳州開設瞭繪光閣。
當時照相底板是玻璃幹片,鏡頭亦是古老的銅制長筒形鏡頭,相機上無快門設備,拍照時用手揭蓋曝光。由於底片感光較慢,洗相紙亦是用感光較慢的白金紙,需日光暴曬,要掌握好暴曬時間,方可洗印出相片。
繪光閣除照相外,還兼營繪炭精相,說白瞭,就是將照片用繪畫技術放大。1921年,還開創瞭折疊相立體相)業務。折疊相是先將人相拍攝下來,再按相片用泥將整個頭部捏塑成形,然後配上身軀、四肢,用絲綢緞料制作衣、帽、鞋、襪,穿戴整齊,坐在椅上,周圍再佈置桌、幾、盆景、什物,整個人相及佈景置於一個玻璃匣內。這種立體像形象逼真,獨具一格。但是制作立體像要有高超的泥塑技巧,費時費工,造價高,顧客多為富商豪門,一般平民百姓無力制作,生意並不見得紅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