覆水難收
常言說,一日夫妻百日恩,百日夫妻似海深。在茫茫人海中,怎就此二人成瞭夫妻呢?除瞭月老牽線,媒婆搭橋,歸結還是二人有緣分。怎麼見得?有詩為證:“修得百世成夫妻,夫妻緣分心中知。為何茫茫人海中,君會獨取一瓢喝。”
談到這個話題,是為瞭引出“覆水難收”這段典故。有詩嘆曰:“夫妻恩愛到如今,隻思富貴不念真。早知覆水難收取,何必難收害己深。”這首詩說的是一段《朱太守風雪漁樵記》的故事。
話說漢武帝天漢年間,蒼翠茂盛的爛柯山下住著一位讀書人。他姓朱,名買臣,表字翁子,會稽郡人氏。朱買臣為人老實厚道,不善專營,四十多歲瞭仍是窮人一個。他夫妻二人住在陋巷蓬門,無以為生,隻得砍柴度日。朱買臣喜好讀書,常常手不釋卷,即使是肩上挑著柴擔,手裡還拿著本書朗誦,且歌且行。大傢隻要聽到讀書聲,便知是朱買臣挑柴擔來瞭。人們同情他是個讀書人,又屢屢沒有成事,就都來買他的柴。朱買臣從不討價還價,任憑買主開價,所以他的柴比別人賣得快。也有輕薄少年見他又挑柴又讀書,常常三五成群嘲笑戲侮他,朱買臣也不介意。
崔氏對朱買臣背著柴在街上大聲朗誦詩書這事很生氣。她覺著,讀書是閑人、有錢人的事,忙人、窮人讀書那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。一天,朱買臣賣柴回來,正趕上崔氏出門到井邊打水。隻見一群孩子追隨在朱買臣柴擔的後面,學他誦詩挑擔的樣子,還拍手哄笑,此情此景讓崔氏深以為恥。她水也不打瞭,氣沖沖地回瞭傢。朱買臣到傢之後,崔氏奚落道:“你要讀書,就不要去賣柴;要賣柴,就不要讀書。這麼大歲數瞭,不傻不癡的,竟做出這種事來,被一群孩子笑話,我都替你害羞!”朱買臣不急不躁地說:“我賣柴是為瞭營生,讀書是為瞭今後獲取功名,這兩樣互不妨礙,讓他們笑就是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