溥儀投稿軼事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天眼
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三歲登基,年號宣統。居三年,民國肇始,他被迫“遜位”,時年隻有六歲。根據中華民國清室優待條例,他仍留居在紫禁城內。
少年溥儀在宮內接受教育,六七歲就開始學詩。七歲時他給老師陳寶琛寫瞭一首祝壽詩:“松柏哥哥,終寒不凋,訓予有功,長生不老。”十一歲時寫過一首求雪詩:“朕心思雪,祈之昊天,昊天乃降,下民悅焉。”隻是童稚塗鴉,沒有多少詩意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溥儀作詩大有長進。尤其是在悉心研讀瞭先帝康熙、乾隆的詩文集後,他對詩賦的興趣愈來愈濃。十五歲那年,他套用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《陋室銘》,寫就瞭一篇頗有點新意的《三希堂偶銘》。文曰:屋不在大,有書則名,國不在霸,有人則能。此是小室,惟吾祖馨。琉球影閃耀,日光入紗明。寫讀有新意,往來俱忠貞。可以看鏡子,閱三帝,無心慌之亂耳,無倦怠之壞形。直隸長辛店,西蜀成都亭。餘笑曰:“何太平之有?”
寫完這篇銘文,溥儀將其投寄給上海的《逸經》雜志,很快就在該刊上發表瞭。這次投稿經歷,給少年溥儀以極大的寫作興趣和信心。在此之後兩年多的時間裡,他寫瞭不少詩作,用化名向上海、北京等地多傢報刊投寄。可除瞭《三希堂偶銘》被《逸經》雜志采用之外,其他報刊似乎並不買他這位末代遜帝的賬。稿件一篇篇投寄出去,結果總是如泥牛入海,音訊全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