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之洞與李鴻章的比較 張之洞的歷史評價如何?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夢見融化 溶解
張之洞,是清朝末年的漢族重臣,字孝達,號香濤、香巖,又號壹公、無競居士,晚年自號抱冰。他從小就極為聰慧,加之勤奮好學,所以十六歲參加科舉,中順天府解元,二十八歲參加殿試,一鳴驚人,成為慈禧太後欽定的探花郎。此後一路為官,歷任教習、侍讀、侍講、內閣學士、山西巡撫、兩廣總督、湖廣總督、兩江總督、軍機大臣等職,官至體仁閣大學士,位極人臣。
張之洞是清末洋務派的代表人物,是清流派官員中,少有的支持洋務革新,並將其付諸於實踐的人。洋務運動期間,創辦瞭諸多實業,如漢陽鐵廠、大冶鐵礦、湖北槍炮廠等。張之洞為晚晴做出的貢獻,盡管清朝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木業無法磨滅。就算到瞭今天,他的所作所為仍然在某些方面有著影響力。
作為晚清重臣,張之洞與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並稱晚清“四大名臣”。他們四位同樣都是漢族人,在清朝為官時,為奄奄一息的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。而清王朝之所以還能勉力支撐那麼多年,離不開他們四人的盡心竭力。這四位各有各的好,也各有各的受人非議的地方。而在四人中,常常拿來與張之洞相比的,便是李鴻章。
說到李鴻章,想來大傢都不陌生,畢竟在高中歷史中,考試必記的便是清朝末年與各國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。而在這些條約中,大部分都能看見李鴻章的身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