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才李斯輸在哪裡?
一個楚國的憤青,當上瞭秦國丞相;一個寒門學子,成瞭權傾一時的帝國要人,這個人就是李斯。公元前208年,他被處以極刑,罪名是謀反。他沒有謀反,也無處申辯,隻能含冤而死。
渴望身居侯位、衣錦還鄉
李斯有個情結,那就是對貧窮的恐懼。這個情結成全瞭他,也害苦瞭他。他渴望身居侯位、衣錦還鄉,為此他做瞭兩件大事。一個是為秦王嬴政獻上瞭一個滅掉六國、平定天下的戰略構想。秦王完全予以采納。第二件事是說服秦王采用開放政策。當時因為有間諜潛入,大傢強烈要求驅逐外國人,於是秦王下瞭逐客令。李斯立即上書,洋洋灑灑地講瞭一大通理由,對詔令提出異議,秦王當然不傻,采納李斯意見,立馬收回成命。這篇題為《諫逐客書》的文章,一直被視為優秀散文,曾被列入某些學校的語文教材。因為事情做得漂亮,李斯被迅速提拔重用,職務也由客卿、長史直至廷尉。二十多年後,六國先後被滅,李斯也升任丞相。他沒有陶醉,在他看來,革命的確還沒成功,天下一統,前無古人,還有大量創造性的工作要做。
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,一個是體制問題;另一個是意識形態問題。秦代丞相有兩個權力,一個是議政,另一個是督促百官落實皇帝指示。李斯充分利用權力,盡心輔佐皇帝,表現很出色。對體制問題,有人提出要分封諸侯,但李斯堅決反對,他認為“不立子弟為王、功臣為諸侯者,就是為瞭以後沒有戰爭之患”。始皇欣賞李斯,批準該建議,郡縣體制由此得以確立。對意識形態問題,李斯下瞭狠手,他建議秦始皇焚書,除瞭醫藥、卜筮之書外,其他書籍,特別是百傢之言通通一燒瞭之,禁止傳播知識文化,省得人們非議朝政,誹謗生事。秦始皇很聽話,下詔焚書,由咸陽乃至各地,火光沖天,大批書籍變成瞭灰燼,學術活動被中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