辜鴻銘為什麼被稱為“清末怪傑”?怎樣評價辜鴻銘?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夢見傘壞瞭
1857年,辜鴻銘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,字湯生,號立誠,父親是中國人,母親是一位西洋人。換到現在來說,辜鴻銘就是一個混血兒。他祖上是福建省同安縣人,後來遷居到瞭南洋,在這裡積聚瞭不少的財富和聲望。
辜鴻銘的父親在一位名叫佈朗的英國人的橡膠園中做管事,因為佈朗先生沒有子女,因此對待辜鴻銘就如對待自己的兒子一般。因為這麼一個原因,他最開始接觸的是西方文化,十歲的時候跟隨佈朗先生來到大英帝國,十四歲的時候前往得過學習先進的科技,先後在愛丁堡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就讀,考取瞭包括、文學、哲學、神學在內的十三個博士學位。
後來辜鴻銘回到故鄉,從一位中國友人處接觸瞭中國文化,從此深深的沉迷於中國文化之中。他潛心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,還一直致力於將中國文化傳播給西方人民。他翻譯瞭中國“四書”中的三部——《論語》、《中庸》和《大學》,著有《中國的牛津運動》、《中國人的精神》等書,在西方國傢引起極大的轟動。辜鴻銘此人,也在西方留下瞭很大的名聲,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:“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,不可不看辜鴻銘”,由此可見辜鴻銘在西方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