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勛復辟簡介 他為什麼要復辟又為什麼能成功?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客廳放假花有什麼影響
張勛,字少軒,籍貫江西奉新,生於清歷咸豐四年,三十歲時在長沙參軍。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,此後被袁世凱看重,歷任管帶、副將、總兵等職位。公元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,率巡防營駐南京。辛亥革命以後,敗退徐州一帶,仍然宣誓效忠清朝,所在部上下禁剪辮子,時稱“辮子軍”,張勛也被稱為“辮帥”。張旭是頑固守舊勢力的代表人物,盡管清王朝已經覆滅,新政府上位,但是張勛一直都在圖謀清室復辟。
張勛復辟指的是公元1917年,即民國六年發生的一場,完全由張勛一手策劃的一場政變。因為發生在丁巳年,亦稱丁巳復辟。
公元1912年2月12日,清朝最後一位皇帝,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——溥儀,在隆裕太後的安排下,頒發退位詔書,宣佈退位。溥儀的退位不僅代表著大清朝的滅亡,也代表瞭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。
雖然溥儀宣佈退位,但並不代表著當時的封建頑固勢力會對新興的資產階級退讓。許多頑固勢力和守舊派,一直都在暗中圖謀復辟大業。辛亥革命後,這些守舊勢力隱藏在暗處,暗自聚集勢力,積蓄力量。其中謀劃成功,拿到明面上來的,一個是袁世凱祭祖稱帝,另一個就是“張勛復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