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為何不肯接受景公給他的供養之地 孔子後代有哪些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八字和風水的關系
孔子前551——前479)春秋末期思想傢、政治傢、教育傢,儒學學派的創始人。名丘,字仲尼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)人。先世系宋國貴族。其祖上是孔防叔,宋襄公八世孫,畏懼宋大夫華督的逼迫,而奔波到瞭魯國。防叔生伯夏,佰夏生叔梁紇,梁紇為魯國武士,以勇力聞於諸侯。紇於顏氏女野合生孔子。”
我國古代偉大文學傢,思想傢,政治傢,教育傢,社會活動傢,古文獻整理傢,儒傢學派創始人。相傳曾修《詩》《書》,訂《禮》《樂》,序《 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他一生從事傳道,授業,解惑,被中國人尊稱“至聖先師,萬世師表”。後人把孔子極其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,集結成《論 語》,而成為瞭儒傢的經典。
孔子幼年喪父,靠著母親顏氏一手將孔子拉扯大。孔子是個很聽話的孩子,自幼勤勉刻苦,有志於學。相傳孔子曾經問禮於老聃,學樂於萇弘,學 琴於師襄。公元前522年“三十而立”的孔子已經創辦瞭自己的學校,他以博學美名,又以“有教無類”、“因材施教”的教育理念受到瞭民間的 歡迎。35歲時,做瞭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傢臣,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,孔子正式步入瞭仕途,但是他的仕途似乎比其他人都異常坎坷。在齊國 ,由於孔子的政績突出,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。孔子曾以禮斥責景公,保全瞭國格,並說服他將鄆、龜陰三地歸還魯國。後又提出“墮三都”、“抑三桓”的政治主張但均遭到反對,此後孔子終不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