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贄是怎麼死的?李贄的思想主張
思想傢李贄li zhi),原名林載贄,嘉靖三十一年也就是1552年中舉後,改姓李。他是明後期著名的思想傢。號卓吾,別號溫陵居士、百泉居士等。李贄傢裡世代都是巨商,從事海上貿易,到瞭他祖父那代傢境才開始漸漸衰落。?到李贄的父親李白齋這一代,傢道早已中落,加上李白齋為人樂善好施且不善理財,傢庭也時常出現困窘的時候。
李贄六歲時,母親徐氏去世。母親的去世,讓李贄過早的成熟。作為傢裡的長子,李贄身上要擔負很多東西。過早獨立,自身要強,讓他自然而然就養成瞭孤僻倔強的性格,這是他叛逆性格的性格基礎。
李贄從徐氏去世後就跟隨自己的父親讀書,他從小就對書本的知識有自己的看法,不是死記硬背,而是敢於去質疑書中的觀點。他十分討厭朱熹給《四書》作的註,十二歲他自己作瞭一篇《老農老圃論》,在當時引起瞭很大的關註。他把《論語》中樊遲問稼和子路遇荷蓧杖人兩件事綜合起來,提出瞭自己反對孔子鄙夷農事的思想。
學有所得後,自然要將自己的一身報復,用來治理國傢,這是當時很多書生的想法,李贄自然也希望用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傢。如此科舉後,李贄開始瞭自己的仕途之路。嘉靖三十五年時李贄出任河南共城教諭,三十九年又任國子監博士,四十三年復任北京國子監博士,四十五年任禮部司務。隆慶四年任南京刑部員外郎,萬歷五年任雲南姚安知府,萬歷八年辭官歸隱。李贄為官歷經嘉靖、隆慶、萬歷三朝,在任仕期間,看到瞭官場的黑暗和政府的無能,經受過倭寇侵掠、災荒貧困的痛苦,看到瞭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艱難,在新興的市民運動推動下,希望能找到與宋明理學不同的“道”,最終辭官而去。這在當時的社會中可以說是與傳統儒學不同的,他自己也說自己的思想是“異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