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趟民國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飯桌風水4大不利擺設
一百年前的今天,民國誕生。那一年葉聖陶18歲,居蘇州。當天下午,他和顧頡剛等二三友人往觀前街閑逛,日記裡有“風狂雲黯,市靜人稀”的記述。鄭孝胥當年52歲,在上海當寓公,日記也僅寥寥數語。兩人都沒把這一天視為一個歷史篇章的開端。其實不少重要的歷史時刻,都是被後人賦予的。
有人曾向魯迅提起,歐陽予倩、田漢等人想以改良京劇來宣傳救國思想,魯迅笑道:“以京劇來宣傳救國,那就是:‘我們救國啊啊啊啊瞭,這行麼?’”
豐子愷這樣描述緣緣堂的冬天:“屋子裡一天到晚曬著太陽,炭爐上時聞普洱茶香。”“廊下曬著一堆芋頭,屋角裡藏著兩甕新米酒,菜櫥裡還有自制的臭豆腐幹和黴千張。星期六晚上,兒童們伴著坐到深夜,大傢在火爐上烘年糕,煨白果,直到北鬥星轉向。這安逸的滋味也使我難忘。”
1924年,周作人在一篇文章中寫道:“我們於日用必須的東西以外,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,生活才覺得有意思。我們看夕陽,看秋河,看花,聽雨,聞香,喝不求解渴的酒,吃不求飽的點心,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,而且是愈精煉愈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