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松齡:一生都想進“體制內”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夢見房屋高樓
坎坷功名路
蒲松齡,字留仙,別號柳泉,於明崇禎十三年(1 640年)出生於淄川(今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)城外蒲傢莊。蒲傢祖上曾做官,到蒲松齡的父親蒲盤時,開始還讀書,後來因為傢窮,下海做生意瞭,他有5個兒子,蒲松齡排行老三。
蒲松齡從小跟著父親讀書,19歲考秀才,異常順利。當時他的一篇答卷縱橫議論,發揮得酣暢淋漓。主考官恰巧是愛才若渴的學使施愚山。這位施大人為人通達,見到蒲松齡的答卷,非常欣賞。立即將其拔為頭籌。隨後,蒲松齡連著三場,鄉裡、縣裡、道裡都是第一名。這事轟動瞭十裡八鄉,讓蒲傢人臉面上著實增光。
在一般人看來,這位青年才子一定前程遠大,誰料想此後蒲松齡竟然在科舉考試的泥途上一路受挫,再也沒能前進一步!其中幾次落榜都很意外。一次,他第一場的答卷相當出色,考官極為欣賞,甚至內定蒲松齡為頭名入選,不想蒲松齡突發急癥,無法繼續參加考試,前功盡棄。他那滿心的怨悵之情可以想象。還有一次更離譜,蒲松齡費盡心思從當官的朋友那裡求來一份推薦信,覺得考官一定會照顧他幾分,心裡一高興,文采大發,隻顧洋洋灑灑、筆走龍蛇,卻沒想到有一處寫得超出瞭格式規定,這在當時被稱作“越幅”,要被取消考試資格。蒲松齡得知後如五雷轟頂,驚愕、茫然、痛悔,最終也隻能沮喪而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