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夭折始末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克萊因瓶有什麼用途
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期,國民黨政府為挽救日益惡化的經濟危機,於1948年8月在全國實行幣制改革,強行收繳金銀外幣,發行新貨幣金圓券。
受命於“危難”之時,
欲替黨國“補天”
王雲五是今天大多數人都非常陌生的歷史人物,然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,他卻是一個有較大影響力的著名社會賢達,也是金圓券幣制改革策劃和推行的始作俑者。
抗戰結束不久,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休養生息的民意,很快就窮兵黷武發動瞭對中共解放區的全面內戰。然而這場不義之戰消耗瞭大量的金錢與物資,致使生產萎縮,物資匱乏,整個財政經濟到瞭崩潰的邊緣。無奈之下,國民黨政府隻得自己想辦法“挖潛”補洞。1948年5月,經翁文灝等人推薦和蔣介石首肯,王雲五以“社會賢達”身份出任國民黨政府實行“憲政”後的第一屆行政院財政部長。
王雲五上任伊始,面對通貨膨脹不斷加劇的經濟形勢,決心抱著“替黨國補天”的思想,在全國進行新的幣制改革,取消流通已久的法幣,改為發行新貨幣——金圓券。經過精心準備,他親自秘密起草瞭一份《改革幣制平抑物價平衡國內及國際收支的聯合方案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