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軍與鍋盔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賓館裡的特殊服務
在中國歷史上,秦軍能征慣戰是不爭的事實,否則秦始皇如何能統一中國?在秦軍所取得的一系列勝利當中,有一種至今依然被陜西人所鐘愛的幹糧——鍋盔,是功不可沒的。
陜西鍋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時期。相傳周文王伐紂時鍋盔就被用做兵士的軍糧,在陜西西府一帶,至今還有一個鍋盔品種叫“文王鍋盔”。鍋盔,到瞭秦代更是被發揚光大、普及推廣。秦人制作的鍋盔,個兒大、餅厚、瓷實。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,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,因而被叫做墩餅。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,一個都有五六斤重,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50—60厘米左右,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。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,兩個墩餅為一組,在每個墩餅上鉆兩個眼兒,用牛皮繩系好,前胸、後胸各搭一個,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。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,墩餅竟成瞭極好的單兵護具,起到瞭盔甲(防彈背心)的作用。更難得的是,敵軍射過來的箭,紮在墩餅上,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,又可用來射殺敵軍。墩餅能“吃箭”,也成瞭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。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“鍋盔”,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。“鍋盔”也由此而名聲大振。秦人出門,傢中必烙鍋盔,讓出門人帶上,這一習俗延續至今。據說,三國時期,著名的諸葛亮草船借箭之計,其靈感就來源於秦軍的鍋盔吃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