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書局的故事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
王府井大街36號,北京燦然書屋。對於這傢坐落在繁華街區的書店來說,2012年2月的這個周末,生意多少顯得有點冷清。下午四點,顧客一共四位。一位店員起身關上瞭敞開的玻璃大門,以免寒氣侵入室內。
這裡是中華書局王府井門市部。
如果不是墻上一幅慶祝中華書局100周年促銷活動的橫幅,人們或許很難從靜悄悄的氣氛中發覺,這傢著名的出版機構剛剛迎來瞭自己的百歲誕辰。
各類古籍學術圖書緊湊地排列在書架上,它們使每個人一進門,就能對中華書局的特色一目瞭然。然而,讀者們未必知道的事情是,這傢百年老店作為古籍專業出版社的歷史,其實隻有五十多年。此前,它出版的教科書,是更多中國人的集體記憶。
那場轉型,始於半個世紀前——無論是中華書局,還是整個中國。
不合時需的民營出版業1949年3月,隨著解放戰爭步入最後一年,中共中央發出指示,“出版工作需要統一集中,但是要在分散經營的基礎上,在有利和可能的條件下,有計劃的、有步驟地走向統一集中。”
在統一版本的工作中,教科書是重頭。1949年4月,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瞭教科書編審委員會,以審定老解放區和國統區的中小學課本,編制全國范圍內使用的教科書。隨後,具有國營背景的新華、三聯書店,聯合民營的中華書局、商務印書館、世界書局、開明書店等,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成立瞭公私合營的聯合出版社,是為新教材的印行機關。時任中宣部出版委員會負責人的黃洛峰,將這項舉措解釋為統戰的需要:“我們的政治任務,是要團結他們、領導他們……就是讓他們有生意可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