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方便食品
文章分類:中華民俗
你也會想看的:佈置傢中冰箱的旺財風水
“耐饑丸”
清朝有一種方便食品叫“耐饑丸”,做法如下:整半鍋糯米,炒到發黃,倒石臼裡晾著,再整半鍋紅棗,蒸熟後,去皮去核,也倒到石臼裡晾著。然後用大杵使勁搗,把石臼裡的糯米和紅棗搗爛搗勻,搗成糊狀,再挖出來,團成雞蛋大的丸子,鋪在葦葉上曬幹。
清朝人李化楠說,這種耐饑丸最能耐饑,吃一丸,保半天不餓。他在浙江餘姚當縣令的時候,曾經號召廣大群眾趁豐年多制些耐饑丸儲備起來,遇上災年無糧,可以取出救荒。
“餶飿”
宋朝有一種方便食品叫“餶詘”,讀音跟“骨朵”類似,這是一種帶餡兒食品,做法比水餃和餛飩都要復雜一些:切出來四四方方的面皮,托在手裡,擱進去肉餡,對角折起,邊緣捏緊,出來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,然後再把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合攏到一塊兒,疊壓,捏緊,成品像花骨朵一樣含苞待放;然後再入油鍋炸黃,用竹簽子串起來,這就成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