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時節的風俗與養生
文章分類:文化風水
你也會想看的:夢見被雨淋瞭
11月7日,即農歷的十月初五,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立冬。每年陽歷的11月7日或8日,當太陽位於黃經225°時,即是二十四節氣的立冬。“立”,建始也。所以,“立冬”,表示冬季自此開始。又有“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”的說法,表示冬天是萬物歸藏的季節,大地收養,昆蟲蟄伏,鳥獸開始覓食備冬季所需之物。而在古代,勞動民在經過一年春種夏耕秋收的忙碌後,大部分人也在立冬後開始享受難得的清閑,休養生息,為來年儲備能量。
關於立冬後的氣候特征,古人將立冬至小雪間的十五天分為三候: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凍;三候雉入大水為蜃。指立冬後水已經能結成冰,土地開始凍結,而一些鳥獸昆蟲歸藏起來,開始準備冬眠。由此可見,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寒冷的冬天到來,還意味著萬物開始收藏,進入自身調整階段。
“立冬”作為“四立”之一,在古時跟立春、立夏、立秋一樣是重要的節日。在古代農業社會,上至天子貴族,下至庶民百姓,在立冬這天都要隆重慶祝。據史籍記載,立冬之日有天子出郊迎冬之禮,並有賜群臣冬衣、矜恤孤寡之制。《呂氏春秋.盂冬》載:“立冬之日,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。還,乃賞死事,恤孤寡。”而據晉崔豹《古今註》:“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。”可見立冬之日為王室大臣所重視。而在民間,勞碌瞭一年的平民百姓也會選擇在冬至日停止勞作,備美酒佳肴犒勞一傢老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