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水學的起源及歷史發展
文章分類:文化風水
你也會想看的:飄下來的白色床單
風水學的起源及歷史發展
中國人對地理風水的意識產生很早,“上古之時,人民少而禽獸眾,人民不勝禽獸蟲蛇。”在那種危機四伏的自然條件下,人們先以樹木為巢舍,後來在瞭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,首先對居住環境進行瞭改造。大約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村落——半坡村遺址,“選址多位於發育較好的馬蘭階地上,特別是河流交匯處……離河較遠的,則多在泉近旁。”西安半坡遺址就座落於渭河的支流滻河階地上方,地勢高而平緩,土壤肥沃,適宜生活和開墾。由此可知,那時的部落對居住環境已有所選擇,並且這種選擇是建立在對地理環境和風水知識有所認識的基礎之上,懂得居住方位與日照和風寒的關系。如半坡中間的房子朝東,圍繞大房子氏族成員的房子多朝南,即表現出“喜東南,厭西北”的特點,遺址四周有防禦性豪溝;溝北、南有公共墓地,居住與墓地分開《風水探源》)。
到瞭殷周時期,已有卜宅之文。如周朝公劉率眾由邰遷豳,他親自勘察宅塋,“既景乃岡,相其陰陽,觀其流泉。”《詩經?公劉》)
到瞭戰國與先秦時期,是風水理論的形成時期,司馬遷《史記?樗裡子傳》載:戰國秦惠王異母弟樗裡子,生前自選地於渭南章臺之東,預言:“後百歲,是當有天子宮夾我墓。”至漢興果然,長樂宮在其東,未央宮在其西。反映瞭當初活人的住宅和死人住宅的選擇規律。秦代朱仙桃所著的《搜山記》,成為風水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