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仙堂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怎麼能讓住宅風水越住越順
在遼東邊陲的寬甸滿族自治縣步達遠鎮新興村,有一座建於清光緒末年的關帝廟,廟裡不僅建有正殿關帝殿,還有個狐仙堂。一對眼放慧光的山裡銀狐塑像,供奉於狐仙堂中。
廟中豎立狐碣碑,可是一件蹊蹺事。這事說來話長。原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,日軍不單從海上襲擊清軍北洋艦隊,還從鴨綠江對岸的朝鮮偷偷架設浮橋,越過鴨綠江襲擊清軍的防線。由於清軍派系各自為主,不相協調,最終被日軍各個擊潰。
清軍節節敗退,寬甸地區空虛失守,知縣聞訊棄官逃走。在此危難時刻,寬甸各鄉民眾紛紛自發成立瞭衛國保傢、抗倭禦侮的義軍團練會。團練會編為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、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”十大團,團下以村、牌為單位,設若幹分團,多則兩千餘人,少則數百人。每團各有五六支大抬桿,白天張揚各色會旗,夜晚亮起火把,扼守山崖寨口。如一方遇敵,速發號令,四方相助。
首團為“仁”字團,總團練長蔣天福,外號“蔣大抬桿”,系太平哨二龍渡村人,為人剛正不阿,不畏強暴,有膽有識,不負眾望,為鄉人所擁戴。青年時,蔣天福練過武功,精騎射,懂戰法。此時,縣內清軍捕盜營嘩變,搶劫商鋪,四處縱火,地方秩序十分混亂。蔣天福挺身而出,聯絡城西會首,帶領民眾武裝,剿滅捕盜營,肅清瞭內患。蔣天福的善舉得到各會首、鄉紳的熱烈擁護,他們以“打倭寇、保傢鄉、衛社稷”為號召,積極壯大義軍團練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