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神宗簡介 夾縫之中妥協的變法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
宋神宗趙頊,初名仲鋮,宋英宗長子,北宋第六位皇帝。在他即位時,北宋雖然表面繁榮昌盛,但細細數下來,矛盾一重又一重。北宋初年,宋朝統治者由於對土地兼並采取“不抑兼並”態度,導致三分之一的自耕農淪為佃戶和豪強地主隱瞞土地,致使富者有田無稅、貧者負擔沉重,連年的自然災害加劇瞭農民苦難,因而造成各地農民暴動頻繁。軍費開支龐大,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,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,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。
宋神宗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皇帝,北宋的“三冗”嚴重消耗著國傢的財力和國庫的活力,他想要興唐的盛世,就必須要變法,那麼變法選擇誰來主持呢?原來神宗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經知曉王安石的政治抱負和才能,還讀過王安石的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,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贊賞。並且王安石這個人性情剛直,人稱“拗相公”。於是神宗力排眾議,將其命為變法的總指導者。
理想很美好,現實很骨感,“三冗”已經冗瞭那麼多年,牽連的貴族外戚宗親數不勝數,你要連根拔除,奪取他們得以生存的根基,必然要誓死反抗瞭。這變法受到哪些人的反抗呢?首先是享有特權的大官僚、大地主、大商人,其次是太皇太後、皇太後和神宗皇後,再者,新法本身也存在許多缺點,受到正直的大臣的反對,蘇轍、韓琦、司馬光都在反對之列。對於這些所謂的正直的大臣,小編的態度並不是很好,這樣一個危機重重的朝代,想要變法必然要經歷重重阻礙,人呢,做事一開始本不就是完美的,連當代的法律都在不斷地更改和完善,那時候以王安石一己之力想出來的改革措施必然存在許多缺點,在實行過程中就能看得出來,由於王安石性格執拗,沒辦法聽進其他人一味說他新法不對的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