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謙之死:工於謀國,拙於謀身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夢見隱私
如今前往杭州西湖遊覽的人越來越多,願意上山憑吊於謙墓園的人,卻越來越少,人們對他的記憶日趨淡漠瞭。
明朝文人寫的史書,對他是貨譽有加的,鄧元錫的《皇明書》、朱國楨的《皇明大事記》、張岱的《石匱書》,莫不如此。眾口一詞稱頌的無非是三點。一是此人頗有才氣。年少時就有“異才奇氣”,讀書過目就可背誦。十六歲成為縣學諸生,英邁過人,每有難事,他“巡繞數行,輒得奇計”。二是此人很有行政才幹。巡按江西時,平反冤獄,革除弊政,百姓稱為“神明”。三十三歲巡撫河南、山西兩省,“問民所疾苦,加意湔剔”。三是此人為官清廉,兩袖清風。他入朝擔任兵部右侍郎時,有人提醒官場潛規則,必須上下左右“打點”,即使不送金銀,也應送一些土特產,美其名曰“充交際”。於謙笑著舉起兩袖說:“吾惟有清風而已。”他被處死抄傢,“清貧蕭然”,隻有書籍,以及皇帝賞賜的璽書、袍鎧、冠帶之類。
這樣一位清正廉明而且功勛卓著的高級官僚,何以會有殺頭抄傢的結局呢?原因是復雜的。如果要一言以蔽之,在皇帝易位、政權更迭之際,工於謀國而拙於謀身,即使像於謙這樣能夠力挽狂瀾的幹才,面對復雜的政治鬥爭,也難免顧此失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