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良在歷史上是什麼人 為什麼稱張良為“謀聖”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
亡國之子 豪傑之士
蘇東坡有一篇幅文章叫《留侯論》說的是誰呢?就是張良,他說,“古之所謂豪傑之士,必有過人之節,人情有所不能忍者,匹夫見辱,拔劍而起,此其所挾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遠也。”這句話什麼意思呢?張良一生為劉邦設計良謀無數,從歷史角度看,這就是張良成功所在,但蘇軾在《留侯論》論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的原因在於,他放棄瞭以一擊刺秦王的匹夫之勇,而接受瞭圯上老人的試探、警誡,“小忍而就大謀”。輔佐帝業也成就瞭自己。
張良,字子房,潁川城父人,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、大臣,與韓信、蕭何並稱為“漢初三傑”。張良的祖父、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)任過五代韓王之相。張良原本是韓國的貴族,祖父張開地,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,可見張良的生活在早期還是比較寬裕的,而且接受瞭良好的教育,隻不過後來他們傢族沒落瞭。韓國被秦國滅亡,心存故國之痛的張良,有朝一日定報此仇。
機會很快就等來瞭,秦始皇東巡會經過韓國,張良早已經做好打算,在此之前已差人打好一隻百斤的大鐵錘,準備刺殺始皇帝。在秦始皇二十九年這天,張良遠遠看著皇帝的車輦慢慢向他靠近,一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行進,在紛亂的人群裡,有種緊張的氣氛,他的眼睛迅速劃過遊行隊伍,卻發現所有馬車都是四駕,分不清哪輛是皇帝的。挑瞭最豪華的車輦下手,裡面的人卻不是秦始皇,這可讓張良意外又沮喪,遺憾錯失瞭刺殺的良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