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俗傳統:冬至習俗
文章分類:周公解夢
你也會想看的:沒穿衣服的小孩
民俗傳統:冬至習俗
在每年陽歷的12月21日到23日之間,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冬至。冬至是進入冬季的第四個節氣,也是一年來的第22個節氣。古人認為,冬至這天“陰極之至,陽氣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長之至,故曰‘冬至’”。這也道出來冬至的基本特征:在冬至這天,是北半球夜最長、晝最短的日子。
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:一候蚯蚓結;二候糜角解;三候水泉動。也就是說,自冬至開始,我國北方地區陰氣到達極點,而陽氣開始復生。隻因陽氣初生,所以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冬眠,糜也因感陰氣漸退而解角,山中的泉水則感應天時流動並且溫熱。
冬至是中國農歷中非常重要的節氣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,俗稱冬節、亞歲、賀冬節、消寒節等,與正旦春節)、端午、中秋並為一年當中的四大節日。由於冬至的重要性,在我國古代農耕社會圍繞著冬至形成許多習俗。
據史料記載,周代時曾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,並將這一傳統持續到秦漢時代。據唐徐堅《初學記》載:“十一月建子,周之正月。冬至日南極,景影)極長,陰陽日月萬物之始。”冬至因太陽到瞭南回歸線,在北半球這天的光影最長,自冬至日起又一天天北歸,因十一月是古代建支“子月”,所以冬至這天被周代人看作是新一年的開始。《漢書》也記載:“冬至陽氣起,君道長,故賀……”也就是說,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,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之日,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瞭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