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脹破”的南宋王朝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
延續至今的紙幣,產生於北宋真宗時期(公元997-1021年)的四川地區。《宋史·席旦傳》記載:“蜀用鐵錢,以其艱於轉移,故權以楮券。”開始時僅由民間16傢富戶主持,後改由官方統一辦理,陜西也曾一度流通。
紙幣在我國真正盛行,是南宋在臨安(今杭州)建都之後。立國之初,經濟十分困難,政府鑄造瞭一種“錢牌”,以一當百,為權宜之計。紹興和議(公元1141年宋金和議)之後,國勢稍有轉機,錢牌逐漸收回,開始發行紙幣“會子”,從此紙幣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流通起來。
南宋紙幣有好幾種,主要有行在會子、公據、關子、淮交以及湘會等。這些紙幣都有各自的流通范圍,四川錢引、湖廣會子、兩淮交子以鐵錢為本位。東南以銅錢為本位發行數量最大、流通范圍最廣的是南宋中央政府發行的行在會子,流通於兩浙、福建、江西,兩湖部分地區也可通用,面值有一貫及二百文、三百文及五百文等,數量遠遠超過瞭北宋時期。川引在四川、陜西流通,淮交僅限於淮南地區,湘會主要流通於湖廣一帶,相互之間有一定的兌換率。
紙幣的印發,加強瞭貨幣的流通,促進瞭封建社會小商品經濟的發展,但是如果措置不當,沒有足夠的財力作為後盾,後果不堪設想。南宋著名文學傢洪邁在《容齋三筆》中記載,有一次宋孝宗對他說:“朕以會子之故,幾乎十年睡不著。”由此可見當時皇帝對於紙幣的重視,著實費過一番精力。南宋初期,紙幣雖然已廣泛使用,但由於措置得當儲備金充足,發放數量控制得嚴,對於國計民生都起到瞭一定的積極作用。可是到瞭後期,情況就不同瞭,紙幣濫發造成通貨膨脹,以致物價飛漲,民不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