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兵背上的“兵”和“勇”是怎麼回事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
大傢經常在有關清朝的書籍、文章或影視劇上看到“兵”和“勇”二字,特別是電影、電視劇裡整裝待發的清軍隊伍裡,通常背上貼著這兩個字。
史載,“兵”是清代國傢的常備武裝力量,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。八旗軍為滿兵,綠營兵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又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。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志,以營為建制單位,故稱綠營兵,也叫綠旗兵,簡稱營兵。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,都是保傢衛國,但主次不同,朝廷倚重不同。按定制:八旗兵大部分衛戊京師,為國傢精銳部隊,掌管京師安全;綠營兵則遍佈全國各地,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。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大軍都是綠營兵。
順治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。康熙年間大清朝建立不久,力圖以和為貴,於是軍備廢弛,萎靡不振。八旗兵丁一勞永逸,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,以至於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,故鎮壓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。雍正登基後,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,乃三令五申“八旗為滿洲根本”,大動幹戈,整軍治軍,終於使得士氣大振,維護瞭國傢統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