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較量:邲之戰
文章分類:民間故事
你也會想看的:奏章上的一字之差
邲之戰,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,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——晉、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。在作戰中,楚軍利用晉軍內部分歧、指揮無力等弱點,適時出擊,戰勝對手,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,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占瞭上風。至於楚莊王本人,也由於此役的勝利,而無可爭辯地擠入史所稱道的“春秋五霸”位置。
楚國雖然在城濮之戰中遭到失敗,但由於它長期以來都是南方地區的大國,地廣民眾,物產豐富,兵力充裕,因此仍具備著東山再起的實力。城濮之戰後不久,楚國即同晉國講和,以減輕晉國的壓力,轉移晉國的視線。在達到這一目的後,楚國積極發展軍力,伺機再次北上中原,同晉爭霸。
晉國方面自取得城濮之戰勝利後,開始放松對楚動向的警惕,而與原先的盟國秦之間產生瞭矛盾。矛盾的激化,是兩國間先後幾度兵戎相見。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殽之戰。是役,晉軍雖然伏擊秦軍成功,使對方“匹馬隻輪未返”,取得戰役上的大勝;但是在戰略上卻是大大地丟分,它使得秦晉同盟關系陷於瓦解,兩國間戰事頻繁,秦國親近楚國,從而極大地牽制瞭晉的力量,這就為楚國再次北進中原提供瞭客觀上的幫助。